工作创新点:①首次引入心理问题预警机制; ②跟踪报道公派学生在外学习生活状况。 2)教师项目:共有32名教师获得国家资助出国,其中青骨项目7名;学校公派8名教师参加暑期英语培训。我校今年首次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署青骨项目合作协议,增加了教师和行管人员公派渠道。 (三)桥梁和平台搭建 1. 签署协议:与国外5所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 2. 引智项目:新获批引智项目、引智成果推广项目7项,比去年增加72%。 3. 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对2016年组建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翻译人才队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英语培训;派出4名成员参加专业培训、7名承担政府委托的培训和翻译任务。 4.教育部出国留学行前培训工作:承办了夏、秋两个阶段的培训,全区1000多名高校师生个人参加了培训,内蒙古电视台做了现场报道。 创新点:今年首次引进实景培训形式,现场场面活跃、实用性强,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四)运行保障: 1.重新调整分配工作任务和人员,进一步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 2. 制定并出台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提效措施:更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主页各类审批表上、上OA系统。 (五)日常工作:翻译、起草四十多万字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材料、信件和电子邮件等;网上联合审核聘请外籍授课教师40多人次, 制作各类邀请函60多份;学校涉外币报账汇率审核若干等等。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1. 国际交流范围和程度受限 由于国家和自治区自2014年加强并严格了因公出国的审批,学校派出的出国出境团组较前几年整体下降,2016年虽然略略有所多样化,但总体来说,公派出国仅是参加国际会议和教师间的学术交流的单一化国际交流模式,高级管理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很受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整体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拓宽与发展。根据目前情况推断,这一问题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 建议: “在请进来、走出去”这个国际交流战略中,向“请进来”,倾斜。在“引进”方面广开思路和言路、扩大合作形式和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交流,加强与国外接轨,强化全校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引进双边或多边合作理念,推动学校对外开放工作前进的步伐。2. 工作人员不足,影响工作的开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工作任务重且工作繁忙,特别是“外事无小事”,工作需要特别的细致性和把握全局的整体性。目前人手紧张,而且1名工作人员为学校“2+1”学生,工作不具备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开展出国留学行前培训工作时更是连一支像样的工作人员队伍都组织不起来,使得每个人都过度工作,有时还会因过分忙碌出现身体意外伤害事故,反过来又影响整个部门的工作进度。 建议: 2018年给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新进1名工作人员。 |